top of page
IMG_6897.jpg

防空洞

「舊時代防空意識所引進之建物」

時間軸2222.0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png
時間軸2222.0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png
防空洞時間軸AI_工作區域 1.png

▼歷史變遷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
擔任臺灣軍司令的渡邊錠太郎,於 1931 年 2 月開始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防空演習とは?〉與防空相關的連載文章,這是首次由官方進行的防空宣導,也可說是臺灣防空意識的開端。

 

最早的人防地下室在這時期出現,舊址的防空洞也是在這時期興建的,是當時重要的警防管制中心。

未命名1.png

▲〈斗六防空訓練〉,《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939/09/30,5 版

戒嚴時期

雲林縣於民國44年(1955年)奉令成立縣民防指揮部,舉辦民防、防空等相關防護工作,民防指揮部於每年定期舉辦相關訓練活動,防空演習、交通避難管制、燈火管制,防毒、救護訓練等,強化民眾民防觀念,反應了當代冷戰背景。

022.jpg

▲資料來源:《臺灣民聲日報》

八七水災

1959年發生了八七水災,舊址的基地內部設備與器材全都泡水不堪使用後,在舊址對面興建了大家目前可以看到的這個防空洞,但和舊址的防空洞相比設施與器材都是舊址的較良好。

民防管制中心搬遷

1987年警備隊組織日益擴大後搬到了目前在大學路的新位置,同時民防管制中心也一同搬遷了。防空洞的地產權交還給斗六市公所,轉做為清潔隊的倉庫使用。

2020

「光輝十月雲林在地影展-防空洞fun電影」活動,是由斗六市公所主辦;台灣物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行啟悠居及斗六市民代表會協辦。

 

在這個活動裡,除了播映富有文化意義的「綠色飛魚」、「尋回保安林的記憶」、「認識王爺公」、「戀戀雲林水岸清清」、「一對手」及「家」等六部紀錄片,更邀請了各片導演到場進行座談,帶著各位市民透過紀錄片導演們的視角一起探索雲林家鄉事。

海報_page-0001.jpg

▲資料來源:斗六市公所

221422.jpg

建築特色。

金字塔式防空洞

金字塔式防空洞是指在防空洞的建築結構中使用金字塔形狀的設計和佈局。
這種設計是為了增加結構的穩定性和抗壓能力。
金字塔形狀的結構可以有效分散重力荷載,同時具有好的抗風能力。這樣的設計也可以減少建築材料的使用,同時提供更寬敞和穩固的內部空間。

防空洞為梯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體,外牆為卵石砌的擋土牆,前後各有兩個出入口。

內部規劃有核生化辦公室、電報台、總機室等辦公室。

當時防空洞上方是數量眾多的檳榔樹以及數支抽風馬達。檳榔樹能夠確實掩護防空洞,避免遭受到敵方攻擊,除此之外,檳榔樹也是他們的經濟來源之一。

建物現況。

外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開放時間

使用情形

防空洞外牆許多裂縫,有些卵石缺失造成空洞;兩個出入口磁磚遭到汙損及剝裂;抽風馬達僅有一、兩支保存完整。

外貌參觀。

  • 清除周邊雜草的頻率應增加,雜草叢生將造成蚊蟲孳生。

  • 周邊店家之雜物以及廢棄流動攤位應搬離。

  • 應將防空洞上方之樹木種植回原本的檳榔樹還原歷史風貌。

目前處於閒置封閉狀態。

參考資料

⏵府前65官網

⏵吳佩姍、林曉慧(2023) 《斗六‧舊城‧記憶》

⏵范耿鈞(2014)日治時期臺灣的防空

⏵王志淵(2020)二次大戰期間臺灣空襲記憶在戰後的傳承、移植與再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