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INE_ALBUM_斗六一日遊_231117_1.jpg

「雲林地區新聞傳播的重要樞紐地」

雲林縣

記者之家
時間軸2222.0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png
時間軸2222.0_工作區域 1_工作區域 1.png
記者之家時間軸4組.png
▼歷史變遷

​民國50年

雲林縣新聞記者公會第一屆理事監會發起籌建,建立基金除由雲林縣政府補助外,並由雲林縣部分機關、團體、學校贊助。

▲記者之家前身舊照

民國56年

民國101年

​11月14日指定登錄為歷史建築。
(開始具有文資身份)
登錄理由:
(一)為1960年代現代主義形式之建築風格。 (二)二樓連拱作法具特殊性。
(三)為雲林縣新聞事業發展之見證。
(四)具再利用潛力。

​民國56年9月10日,雲林縣記者之家完工。
興建工程由謙光營造承建,新竹玻璃有限公司製作「儷光石」模型,並由建築師張忠雄、張雅雄兄弟義務負責設計及監工,同時將其所發明的儷光石首次使用於本工程內。

▲ 記者之家當時外部還沒有紅磚牆。

  約於民國60-70年拍攝。

未命名.png

▲ 〈雲林縣記者之家昨舉行落成禮〉,《臺灣民生日報》,1967/09/17,5 版。

民國107年

後方民宅發生火災,記者之家遭受波及。

messageImage_1700635218818.jpg

▲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建築特色。

  • 為1960年代現代主義形式之建築風格​,外觀像一臺鋼琴。

 

  • 一樓大門上樑鑲有「雲林縣記者之家」七個大字,兩側樑柱前鑄有「記者之家籌建簡誌」石牌及本工程「奠基誌念」石牌。正面窗戶設計為典型宮廷風格,直徑約二公尺的圓型窗、側門設計為直徑四公尺的圓型門。 二樓陽台採弧度優雅造型,陽台寬敞。

  • 二樓樓梯上方有一直徑約二公尺的圓型大窗戶、兩個直徑約一公尺的圓型窗戶,通往陽台的側門是直徑四公尺的圓型拱門;二樓天花板為內弧工法建造樣式。

​     (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早期空間使用方式。

一樓類似辦公室,有各家報社的記者在此工作,當時已有冷氣,所以多數記者會選擇前來撰稿;二樓為閒置空間,曾辦過書展,只有一次,也只有此時有對外開放過。採訪多不會在建築內進行。在相片館普及以前,記者們會在自家洗相片。

​雲林記者之家—

記憶中的記者報社

早報
  • 臺灣新聞報:臺灣新生報之南部版,於高雄市出版。為政府所有。

  • 青年戰士報:旁鄰國軍英雄館,是為軍報。

  • 聯合報:與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並列臺灣傳統三大報。

  • ​中國時報:綜合報。

晚報
  • 大華晚報:不同於早上的報紙,於晚上出刊,現已停刊。

記者分類

  • 地區記者(駐地記者)

  • 特派記者(比如社論)

  • 小報社可能會兼具兩種身分

未命名-8.png
028.jpg

​記者工作日常與報紙的誕生

未命名-8.png
新聞事發稿

只有基本的人事時地物。

中午寫稿

下午兩點多時請助理寄稿至車站送件南北。

報社排版

約在下午四、五點收到稿件由報社排版,若字體潦草會以電話詢問記者。

凌晨印製
直接電話聯繫寫稿

(緊急狀況)

早上熱騰騰出爐

​記者之家的回憶。

: 斗六老照片牆。

一位記者的故事

:物件告訴我們的事。

參考資料

⏵口述訪談紀錄

⏵老照片由本組組員父親 黃浩銘提供,其餘為自行攝影。

bottom of page